• 免费报名
  • 会议介绍
  • 会议日程
  • 会议嘉宾
  • 参会指南

第九届先进疗法创新峰会(ATMP2025)
收藏人
分享到

第九届先进疗法创新峰会(ATMP2025)

会议日程


即将更新,敬请期待

会议嘉宾

(最终出席嘉宾以会议现场为准)


沈琳,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学者,消化肿瘤内科主任、I期临床病区主任,。担任CACA肿瘤精准治疗专委会、CSCO胃癌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副会长等多个学术职务。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医学研究所所长

永泰生物

演讲主题:CAT-T Cell Therapy Manufacturing Commercialization - Strategy and Challenges

林右晨 (Ivan Lin) 博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博士后,现任(主营已上市的中国首款一类创新型细胞治疗产品“瑞基奥仑赛注射液”)Global MSAT & ATS与上海生产负责人。林博士深耕细胞与基因治疗行业十余年,在GMP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生产工艺的技术转移与验证、生物制品生命周期的开发与维护和重大项目管理等领域拥有广泛经验与独到见解。

在任职期间,林博士带领团队成功完成瑞基奥仑赛注射液的技术转移与工艺验证;成功完成该产品的生物制品上市申报并获得上市批准;完成数项该产品上市后要求与上市后注册变更;参与该产品商业化产品体系的创建与运营,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考。

演讲主题:Tackling the bottleneck of cell based therapy, transformation from ex vivo to in vivo gene editing

Abstract:

吕博士在疾病治疗领域、跨国公司管理、生物科学研究、创新药研发拥有超过20年经验;在国际国内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并获发明专利27项。2018年参与创立并担任。搭建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多疾病领域的细胞治疗产品管线和专业团队,带领公司实现从细胞药物研发到商业化、并实现全球化的战略布局,致力于将公司打造成为全球领先的专注于细胞基因领域的生物制药企业。

首个自主原研核心产品源瑞达®(纳基奥仑赛注射液)于2023年成功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这是首款具有中国全自主知识产权CD19 CAR-T细胞治疗产品,也是首款中国白血病治疗领域CAR-T细胞治疗产品,同时在淋巴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疾病领域以及产品全球化方面完成了战略性布局。

清华大学生物学博士,副研究员,北京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兼CEO,长期专注于基因细胞抗肿瘤药物的自主创新研发,累计发表论文10多篇,获得专利授权50余项,获批7个一类CAR-T新药临床试验批件和CAR-T药物《药品生产许可证》。首个自研CAR-T产品IM19已提交新药上市许可申请并获得受理。曾获科技部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总决赛最高奖优胜奖、北京市科技新星、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清华大学校长杯金奖及MIT 35U35、《财富》40U40等荣誉。

副总裁

施瑞娜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2007年加入诺华制药,曾在苏州诺华,北京诺华,美国诺华的质量部门工作13年。2016年入选诺华全球高级质量管理人才发展计划去美国进行轮岗,曾在全球第一个获批的Car-T细胞治疗产品Kymriah的生产基地Morris Plains工作。2020年9月回国加入北京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担任副总裁,负责CAR-T GMP生产工厂的运营和管理。2022年获得北京大兴区“新国门”领军人才。2024年获得首都劳动奖章。

兼首席科学官

Dr. Lei Guo, Founder and CSO of BioT Beijing Therapeutics, Post-Doctor and Instructor of Harvard Medical School, Pathophysiology Professor Of Zhejiang University Medical School. Dr. Guo Founded several biotech companies including BioT Beijing Therapeutics, a company devoted in developing multiple strategies and techniques of mRNA delivery systems and in vivo CAR Therapeutics.

演讲主题:Treatment of solid tumor using CAR strategies

Abstract:

演讲主题:A Multi-Target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Plan for Tumors Based on proteomics

演讲主题:CAR-T细胞治疗十年的成果与展望:如何做贴近临床的转化研究

张鸿声(ALEX H. CHANG)博士现为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兼职教授,上海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生物治疗学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造血干细胞移植及细胞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基因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血液病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生物工程学会细胞治疗专委会副主委。张博士毕业于,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UBC)获得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纽约康奈尔大学医学院(Weill Cornell Medicine - Cornell University)和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进行基因治疗研究工作,并以第一作者发表过Nature Biotechnology (1篇), Molecular Therapy (2篇), 以共同作者发表Nature Medicine (1篇)。回国后,曾在同济大学转化医学高等研究院、同济大学医学院-上海市肺科医院临床转化中心任博导、研究员五年。曾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获得过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参与过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和科技部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的重点专项计划项目。

张博士创办的科技秉承“研发为医疗和健康服务”的宗旨,瞄准国际一流水平的技术,不断为肿瘤细胞免疫治疗提供有效的治疗手段。科技于2019年被评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杨浦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23年公司被认定为上海市外资研发中心和上海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目前,科技研发的CAR-T 细胞治疗已开发出80余项CAR-T细胞治疗的产品管线。其中,20余项CAR-T细胞治疗已经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科技已与多个国内知名院校和临床科室建立了长期研发合作伙伴关系,其中包括多家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科技的临床合作产生了丰硕的成果,现已有50余篇临床转化合作文章发表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Lancet Oncology、Lancet Haematology,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Blood、Leukemia、Molecular Therapy和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科技的研发工作曾获三次年度中国血液学十大进展(2021、2023、2024年)、2020和2023年两次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自2015年7月以来,科技联合国内外十余家医疗机构开展CAR-T临床研究,已治疗了数千例患者,其中包括来自台湾、港澳、东南亚和中东等地的患者。

Abstract:

主要学术任职和社会任职:2001年进入美国爱尔康(Alcon)医药公司,担任资深科学家,领导研发多种药物。2010年诺华收购爱尔康,应邀留任并赴波士顿诺华研发总部开展科学研究,获得2012年度的该公司科技贡献火花奖。2013年担任英创生物科技公司技术带头人,设计多个利用rAAV2为载体的基因治疗药物,促成太阳药业(Sun Pharm)对糖尿病眼底病变基因治疗项目的投资和合作。2014-2015年在美国艾尔健(Allergan)药物科技公司担任主任科学家,负责神经退行性疾病、眼科疾病的药物研发和分子生物学研究。2015-2018年,接受新加坡科技局(A*STAR)和新加坡国立眼科研究所(SERI)的邀请,担任其糖尿病眼底出血项目总负责人。完成后在国内何氏眼科任两年。2021年5月创办苏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任职兼CEO。

演讲主题:YB1 Tumor-Targeting Oncolytic Bacteria Drug Delivery Platform

首席科学官兼联合

联合兼
莱芒生物

郭雨刚,博士,浙江大学药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深圳莱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中国科协深圳U30优秀青年科技创业者。本科、博士均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回国前在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开展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免疫代谢与免疫治疗。其代表性研究成果揭示了IL-10通过代谢重编程激活终末耗竭T细胞的机制,研发出代谢增强型IL-10 CAR-T。在Nat. Immunol., Nat.Biotechnol. Nat.Biomed.Eng.等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8项(其中授权专利9项,PCT专利4项),多项研究成果已经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演讲主题:In Vivo Self-Assembling CAR-T Cells Driven by CD3ε-Targeted circRNA-LNPs for Solid Tumor Immunotherapy

Abstract:

Study of messenger RNA (mRNA)-based CAR-T cell offers a promising solution to address the challenges of CAR-T therapies. However, conventional mRNA is characterized by poor stability and a short duration of gene expression. To overcome this limitation, we have developed circular RNA (circRNA) encoding the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CAR), enabling sustained and stable CAR expression. Additionally, we have modified lipid nanoparticle (LNP)-based nucleic acid delivery system with CD3ε-targeting peptides to enhance T cell-specific targeting, thereby improving the in vivo self-assembly efficiency of CAR-T cells. The Anti-Claudin 18.2 CAR-T cells generated using CD3ε-targeted circRNA-LNP exhibited prolonged expression, enhanced specificity of activation, and inflammatory cytokine release, while mediating significant tumor killing in vitro. Also, it can successfully self-assemble in vivo, effectively inhibit tumor growth, and show no significant adverse effects. These findings provide a novel CD3ε-targeted circRNA-LNP-based in vivo CAR-T cell engineering strategy for study of CAR-T therapy.

演讲主题:From Clinical Treatment to Commercialization, Explore the Global Differences in AAV Gene Therapy

孙静玮,耶鲁大学免疫学博士、博士后,上海科技有限公司,国家启明计划专家,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师从肿瘤免疫学奠基人之一陈列平教授,在肿瘤免疫新靶点及细胞治疗的前沿研究和产业化方面具有丰富经验,是肿瘤免疫新靶点Siglec-15分子的发现者之一,其抗体已成功进入美国二期临床。主导了沙砾三代TIL产品的研发工作,GT101作为中国首个TIL产品进入关键Ⅱ期临床试验,基因编辑型TIL产品GT201在中美两地IND获批,进入Ⅰ期临床。曾在Nature Medicine、Cell、JCI、Cancer Discovery等国际知名刊物发表多篇论文,被引用2000余次,并申请50余项国际技术专利。

陈功教授是国家特聘专家,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大脑修复中心主任。复旦大学毕业,中科院上海生理所神经生物学博士。美国耶鲁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博士后。曾任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终身教授和冠名主任教授(Endowed Chair Professor, 讲席教授)。陈功教授领导的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报导了用神经转录因子NeuroD1将大脑内源性星形胶质细胞原位高效地转化为功能性神经元这一里程碑工作,被干细胞顶尖杂志Cell Stem Cell评为2014年度最佳论文,为大脑修复开辟了全新的神经再生型疗法。2015年再次在Cell Stem Cell上发表小分子化合物诱导培养的人源胶质细胞高效转化为功能性神经元的工作,为开发利用脑内胶质细胞再生神经元的药物疗法奠定了基础。2020年又在国际上首次发表灵长类大脑原位神经再生的里程碑工作。陈功教授拥有200多项发明专利申请,已经获得国际范围内的56项专利授权,涵盖中国,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陈功教授是NeuExcell 的科学和。NeuExcell 致力于运用神经再生型疗法治疗神经损伤和退行性疾病。2021年,NeuExcell与罗氏制药旗下的Spark达成了1.9亿美元的合作协议,共同开发亨廷顿舞蹈症的治疗药物。2022年,NeuExcell被著名生物技术杂志GEN评选为亚洲5大极具潜力的初创公司。2023年,NeuExcell被国际专业机构沙利文授予“亚太基因治疗创新奖”;并获得全国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一等奖;同年获得美国FDA关于恶性胶质瘤的AAV基因治疗的孤儿药资格认证。2024年3月,完成全球首例恶性胶质瘤的基因治疗给药。

、总经理,临床中心负责人

董小岩高级工程师(教授级):、总经理,临床中心负责人31年AAV、HSV病毒载体系统研发、基因治疗研究及产业化经验

- MSCs治疗缺血性卒中的多靶点作用机制与临床研究进展

演讲主题:Extracellular Vesicles: From Basic Research to Translational Applications

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指导教授、、教育部肿瘤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RNA异常剪接及其蛋白产物在突变非依赖性肿瘤的驱动机制;2)抑癌基因酪氨酸磷酸酶在肿瘤中的调控机制和治疗靶点。以此为基础开展了转化研究包括:外泌体液体活检和免疫治疗,包括无创性唾液外泌体检测、基于嵌合RNA的外泌体疫苗、工程化外泌体包裹的抗体导向RNA药物等。获批多项发明专利,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广东省医学科技奖二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金博奖全球高层人才科技创新大赛金奖》、《全国十佳消化道领域临床研究金奖》、《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医学研究创新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等。担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外泌体技术专家委员会(CSEMV)主委,《外泌体研究转化和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专家组组长,多个杂志的主编及编委。主编《肿瘤急诊病例治疗例析》,参编《Chimeric RNA》、《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 from bench to besides》等。

演讲主题:工程化外泌体治疗眼病的探索研究

中国医师奖、首都十大健康卫士 ;

眼内液检测技术为科创中心转化的第一个项目,已在全国24个省的1100余家医院得以应用,赋能3000名医生,帮助近10万疑难眼病患者寻找病因。

金子兵,、博导。。入选The Macula Society member,中国遗传学会眼科遗传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委员,中日医学科技交流学会眼科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眼科分会常委、组长。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含重大研究计划、杰青、优青等7项)等支持下,围绕眼科疾病新发现十余个致病基因,在国内率先推动眼科CGT发展。全职回国以来,在PNAS(5)、Nat Commun(3)、Sci Adv(2)、eLife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其中封面文章9篇,被引7600多次(谷歌),H-index 42,连续三年入选斯坦福前2%顶尖科学家。以第一完成人获得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中国出生缺陷防治基金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任《眼科》杂志执行主编,《IOVS》《Experimental Eye Research》《Asia-Pacific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执行编委。曾获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青年北京学者、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驻日大使奖等。

演讲主题: iPSC-EPC transplantation therapy addresses critical unmet needs in acute ischemic

Abstract:

Stroke has become the third leading cause of death and disability worldwide, with 49.5% of deaths being ischemic stroke. In China, stroke ranks as the first cause of death disease type, and ischemic stroke accounts for 86.8% of all stroke events. The key to the treat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is early revascularization, and currently, endovascular treatment with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or arterial intervention is widely recommended by 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as an effective treatment measure. In the RESCUE-RE real-world study, the proportion of patients with a poor prognosis despite successful revascularization therapy was 49%. There is a huge unmet needs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clinical practice.

演讲主题:外泌体:生物制造的新材料、新赛道

张建民教授 ,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耶鲁大学免疫生物学系博士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神经生物学系讲师、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干细胞定向分化、外泌体、神经免疫性疾病以及肿瘤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性靶点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百余篇国际科学杂志上,其中作为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包括Cell (封面), Nature Immunology,Cell Discovery, STTT 等国际著名杂志。2018年、2024年两次荣获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兼任农工党中央委员、农工党中央健康中国建设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医药与生物技术分会主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合成生物技术分会委员,多家国际杂志编委、审稿人,国家自然基金委和国家科技部基金评审专家。

首席技术官

兼研发总监

Bullet Points:

1. Research on stem cell therapy for nervous system diseases

2. Development trend of stem cell exosomes

3. Industrialization of exosome products

兼首席科学官

演讲主题:间充质干细胞治疗2型糖尿病从基础发现到临床转化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皮肤软组织修复与重建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药技术学会再生医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抗衰老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兼首席科学官

, 中源药业

演讲主题: 间充质干/基质细胞新药从IND到NDA

演讲主题:人类自组装心脏类器官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助理,基础医学院心脑血管和代谢学科群副主任。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万人2023);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青拔2015);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优青2014);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人才基金。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2022年北京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和2022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主持国自然血管重大等7项国自然基金,作为项目负责人(2023)参加科技部重大专项等5项,主持北京市重点基金(2023)等3项与京津冀联合基金(2023)。共发表SCI文章135篇,其中98篇SCI责任作者,SCI引用超6690次(h-index 39);近五年,以通讯作者(含并列)在European Heart Journal;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Cell Metabolism;Neuron;Gastroenterology;Molecular Cancer;Advanced Science;Science Bulletin;Advanced Materials; 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iMeta等期刊发表论文。2019-2024共获中国专利5项(第一发明人)。2014-2020获得临床医学检验试剂盒批号10项()。于2022年由Springer Nature出版社出版由本人主编的英文专著《HDL Metabolism and Diseases》。担任Springer Nature杂志社SCI杂志Cardiovascular Drugs and Therapy副主编, SCI杂志Frontiers i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副主编,担任Wiley杂志社View Medicine副主编, 担任Genes & Diseases, Biology等SCI杂志编委。并作为主编创办国际杂志Global Translational Medicine(GTM) 。

图片
刘 鹏

演讲主题:Oncology Precision Medicine Guided by NGS and Organoids

Abstract:

演讲主题:PDO模型驱动下的脑胶质瘤精准医学研究:从分子机制到临床实践

Professor Junying Wei established a systematic experimental strategy for revealing the mechanism and safe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sed on the latest technologies such as organoids, proteomics, genomics, and gut microbiota metagenomics. He conducted a series of studies on commonly used blood activating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s, providing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analysis of their complex efficacy.

演讲主题:Exploring the Mechanisms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Using Organoids Combined with Multi-Omics Approaches

Abstract:

演讲主题:类器官合成生物技术与药物研发

马少华,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SIGS)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获得)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项目、广东省杰青、广东青年五四奖章、深圳十大杰出青年等,以第一完成人荣获2021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2013年博士毕业于剑桥大学,2013至2017年在牛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9月加入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SIGS一期),先后任助理教授、副教授、长聘副教授,从事面向精准和再生医疗应用的类器官合成生物技术和装备研发,近五年以通讯作者发表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 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Advances, PNAS, Matter, Device (Cell Press), Cell Reports, Cell Systems, Cell Reports Medicine等SCI论文5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36项,所指导的多位学生荣获清华大学优秀博士、硕士论文和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称号。

参会指南


票种名称 价格 原价 票价说明
会务费 ¥0 ¥ 报名后需由主办单位审核,通过后会通知您参会信息。

标签: 先进疗法 ATMP

主办方没有公开参会单位

录入信息

Baidu
map